English

一绿解三愁

2001-04-08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杜弋鹏 我有话说

毛乌素和库布其都是蒙古语,翻译成汉话,毛乌素是“肮脏的水”或“坏水”。沙漠和坏水,不美好。但是“库布其”却浸透诗意,指“弓上的弦”,黄河在内蒙古境内,始终沿着库布其蜿蜒。黄河、库布其,谁为弓谁为弦?没有人能说得清。

说得清的,是沙漠,是大风……最说得清的,最是愁煞人。

绿了,没有经济效益还是个愁

提出“一绿解三愁”的人叫赵永亮,土生土长的库布其人。在当地老百姓看来,挣下好几亿元的东达集团总裁赵永亮,还说什么“解三愁”、“解四愁”,想吃啥就吃啥,想穿啥就穿啥,有什么可愁的?

赵永亮自己说,一刮黄沙,他就愁。“眼看着地一天比一天黄,走多少里路难得见着一棵树,不愁才有鬼。”

一个人穷,想变富,容易;一家人没文化,想出个文化人,也容易;唯独这生态环境,把它染绿,让它变好,很不容易。你种树种草,不等树和草扎下根,一场风刮过,不是埋了就是吹露了根,即使活下来了,也保不定哪天给太阳烤死。

自然界也有个相生相克的原理:有一种植物,叫沙柳,可以在最干旱最恶劣的环境中生存,根能够扎下十多米,只要坚持平茬(把老条子割掉),就可越长越多、越割越旺。赵永亮所说的“一绿”,就是沙柳。

沙柳的特点并不是赵永亮发现的,鄂尔多斯人早就开始大面积种植沙柳了。种植面积已达50万公顷,沙柳被当地治沙专家称为“治沙先锋树种”。

可是,这“一绿”连“一愁”也没解开。年年平茬,沙柳才能活下去,两年不平,必死无疑。问题是,农牧民割下那么多沙柳干什么用?没有经济效益拉动,谁去割沙柳?

出门就是沙柳,弯腰就是钱,傻瓜才不干

为了建设和保卫绿色,赵永亮投资近亿元上马了一个50万吨造纸项目,可以消化当地沙柳的85%作为造纸原料。剩余的15%,尽是些软梢、嫩叶,与农作物秸秆配成混合饲料,用于圈养舍饲绒山羊,可使产绒量增加几倍。山羊绒可是价比黄金的商品,一吨百十来万,增加个一斤半斤,不老少的钱进了农牧民的腰包。

因此,割多了沙柳苗条就可以脱贫致富。出门就是沙柳,弯腰就是钱,傻瓜才不干。

资料显示,鄂尔多斯现有的沙柳林可年收获沙柳55万吨,除去已开发利用的13万吨和未成林的部分,还有34万吨未被利用。东达集团50万吨造纸项目极大地提高了沙柳的利用率,加速了沙柳的更新,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,有效地延伸了绿色的沙产业链,扩大了沙柳的种植面积,加快了沙漠治理和草原建设的速度,使沙柳增值、农民增收、沙漠增绿,真可谓是“一绿解三愁”。

“解三愁”还要“保卫黄河”

大面积种植沙柳,进行沙柳深加工,开发沙柳新用途。用看得见的经济利益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,有效调动农牧民种植沙柳的积极性,用经济杠杆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。

“一绿解三愁”,细说,就是龙头企业保林业,用加工业促进治沙业,工农携手,城乡一体,拉通联动,建立起“风险同担,利益均沾”的命运共同体和产业联合体。

“一绿解三愁”,还有另一个直接的效益,就是治理母亲河——黄河。

库布其沙漠南高北低,每到秋天就洪水泛滥,由南到北冲刷下“十大孔兑”,(孔兑:蒙古语,大沟)每年有1.6亿吨泥沙由此流入黄河。如果“十大孔兑”长满沙柳,黄河的粗沙可以减少近半数。

赵永亮说:“发展永远是硬道理,搞西部大开发尤为重要。绿了,应该是西部大开发的开始,而不是句号。沙柳的生长周期证明,绿了画句号,就要失去绿色,把绿了当开头,就能更绿更好,这更绿更好,哪里有个尽头呀。”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